盖房子时,不管目标多么高大宏伟,富丽堂皇,第一步永远是打地基。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人才,这项浩大的工程该如何实施?第一步要干什么呢?
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
通常房子的建造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打地基;第二步,做结构;第三步,进行装修。
培养孩子,也要遵守同样的过程,必须要打“地基”,做“结构”,最后才是“装修”。
在18世纪,卢梭的《爱弥儿》中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让孩子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一样生活,教育不是催孩子早熟。可是现在很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所热衷的教育,是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中心、少年宫去学跳舞、学画画、学武术、学乐器……
这种培养孩子的过程,就像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必须保证每个环节都合格,孩子才能最终成才。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再到上小学、上中学,每个环节都需要合格。但是我们再想一想,当我们把孩子交给幼儿园的时候,是合格的吗?当这个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的时候,是合格的吗?就如同一座装修精美的房子,会引来很多赞赏的目光,也让房主在短期内很有成就感,但是如果这座房子的地基和结构没有做好,那所有的华美都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直到溃塌。

教育的地基是什么
虽然我们知道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做“结构”,最后才“装修”,但是对于教育孩子,因为人们不太清楚什么是“地基”,而存在于表面的华丽“装修”却显而易见,所以人们总是忽略“地基”,将更多精力用在了“装修”上。
其实,关于教育的“地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出了一套标准,那就是如何做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个人可以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但是如果他不孝、不悌、不忠、不信,那他还是不是人?别人还会不会像人一样对待他?不孝不悌,亲人会不会对他失望?不忠不信,会有人跟他交朋友吗?会有企业愿意聘用他吗?
如何进行“地基”教育
注重家庭教育
你一定有过复印东西的经历,如果发现复印件上有错误,你应该先修改哪里? 如果把孩子当成复印件,父母就是原件,家庭就是复印机。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身上各种各样的缺点和坏习惯,也会与人抱怨,如:我的孩子干事情拖拖拉拉;我的孩子太调皮了,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我的孩子吃饭习惯特别不好,等等。
扪心自问,孩子身上是不是有很多我们看不惯的地方是来源于我们自己,我们自身是不是也有很多东西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尽管小时候,我们接受不了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甚至当时我们还发誓,等将来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这么教育他,可我们当了父母以后,我们还是会重蹈覆辙,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家庭传统的教育,无声的教育。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好习惯,坏习惯,小毛病,口头禅……都来自父母,孩子的问题几乎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症结所在。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不那么死板,让家庭中能保有一种超越父母权威的因素,那我们的家庭就具有创新能力,会是一台能够自我修复的复印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将不再完全复印父母,而是能够超越父母。
想要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改变我们的家庭情况,父母也需要学习,需要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教育自己。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供我们和孩子一起长期学习、成长,那样我们跟孩子既有共同语言,又不会掺杂太多我们成人自己主观的东西。也许渐渐的你会发现,如果你的脚步一旦慢下来,就很可能跟不上孩子的思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见解,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
育人先育己,育己要育心
现在孩子们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硬件软件都能跟得上,可孩子们却似乎越来越不爱学习,连写作业都要父母陪着,为什么呢?
现在一个家庭的所有精力和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孩子们好像被捆绑了一样,根本没有自我发挥的余地,所以学习、吃饭等很多本属于他们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已不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妈妈或者爸爸的。于是很多孩子每天在父母的监督下,抱着给别人写作业的心态来完成作业。
教育在不断改革,但是人们在教给孩子各种技能的时候,却忘记了教育的根本是育心。我们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保护孩子探究真理、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
很多专家建议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经典国学,让经过几千年历史,大浪淘沙,众多智慧沉淀的文化瑰宝来滋润、陶冶人们的心灵,为每个生命的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