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自由是一种爱的能力,爱是看见和允许、尊重和信任。而给孩子立规矩则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做好家长需要我们不断的随孩子一起成长,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温暖和强大,给孩子一个自由而不娇纵的童年。
小华的妈妈一直希望能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其快乐成长,但又担心孩子没规矩,被宠坏了。孩子快到入园年龄了,她很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和自己理念相近的幼儿园,在幼儿园期间继续能感受到爱和自由,但又担心孩子上小学后自由散漫的状态被老师同学排斥。

分析:自由和规则之间并不矛盾
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度如何把握似乎是育儿中永恒的难题。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二元法看问题,非此即彼。事实上,自由和规则之间本不矛盾,自由、快乐成长的孩子完全可能尊重规则,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规则,同时他们善于把控人际关系之间的界限。因为他们的需求和情感总能被看到和被尊重,他们也更容易尊重别人。
得到充分允许的孩子更自律合作
我们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只有充分被尊重的人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生命早期被充分允许的孩子和成人之间建立了信任,他们会因为这份真诚的关系而越来越愿意和别人沟通与合作。孩子只有被允许自由的掌控自己身体的感觉,尽可能少的被成人干预,才能充分调动本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激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建立自信,发展潜力、发自内心的尊重规则。
被严格管教的孩子一生都在找寻自我
反之,从小被严格管教,在他律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反而有随时突破设置的冲动,一旦没有他人监督,他们的行为就可能变本加厉甚至不计后果。高压中成长的孩子自我价值感通常偏低,他们要么学会了自责自毁,要么需要从破坏规则中显得与众不同,用伪装的强大和特立来掩盖极低的自尊和渺小。从小失去自由的代价是会在成长中不惜一切去找寻安放自我的空间,体会被看到、被尊重的情感需要,并且不断需要用叛逆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规则是自由的基础
给孩子自由并不排斥规则,相反,孩子的自由成长更需要规则保驾护航,因为规则是自由的基础。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没有规则对孩子来说也是慌恐和不安全的。
建议:帮助孩子形成内化的规则感
敢于并懂得给孩子立规矩
提到给孩子自由,会有人想到接纳孩子,但怎样才是真正的接纳?接纳孩子什么呢?是的,我们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对所有的情绪感受百分百的接纳,因为情绪没有好坏对错。接纳并不是指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对于孩子的偏差行为,家长要敢于对孩子说“NO”。
向孩子说“NO”,给孩子传递规则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的智慧。要尽量避免说教,以身作则,善用绘本故事、启发式提问等方法引导。另外,一次不要给孩子立太多的规矩,如果在孩子的印象里凡事都总是被拒绝,孩子很容易习惯性地排斥所有规则。如此一来,当遇到真正需要被严格执行的规则,孩子也有可能屏蔽和排斥。而如果事先在原则的事情上有清晰的界限,或者规则是提前商讨出来的,孩子执行起来会顺利许多。
这样引导会帮助孩子看到:规则是来保护我的,而不是来限制我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孩子不伤害和打扰他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可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态度要温柔而坚定
规则设定后,执行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温和不是软弱,而是指在面临孩子不配合的时候,家长自己的情绪首先是平静的,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到孩子。坚定绝不是强硬,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尊重自己,不轻易妥协。妥协看似是爱孩子,实则是对孩子情绪的否定,有时也不过是为了降低成人内心因孩子哭闹引起的焦虑感。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一副拿你没办法的无可奈何形象,孩子内心深处是无力和恐慌的。孩子们需要一个比他强大的,内心稳定的成年人来给他力量。因此,家长在态度上柔和,内心却坚定,才能让孩子感觉到有所依靠和安全。
最坏的情况是家长既不温柔也不坚定,孩子内心更受伤。曾经看到在商场,有孩子就地打滚要玩具,家长边生气地训斥孩子,边妥协着给孩子买下玩具。孩子在被羞辱的痛苦中感到自己的需求和情绪都不被接纳,好像自己要玩具是不应该的或者是错的,同时又学到哭闹是可以用来要挟父母就范的。这个孩子将会延续这样的行为模式,花很多的生命能量用于这种恶性循环的沟通互动。
如果父母认为不能买,可以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妈妈看到你特别想要这个玩具,现在不买你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生气,不过妈妈还是不打算给你买,因为……如果你实在难过,也可趴妈妈肩膀上哭一会儿。”父母这么说并不是要制止他的情绪,孩子也许还是不能释怀,但至少他的情绪是被看到和允许的。当然这不是标准答案,这里面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重点。要玩具不是错,这是孩子的需求和权力,但是买不买又是另一回事了。
对孩子可以有期待但不要求
想做到给孩子自由需要成人放下内心的焦虑、控制欲和执着心。我们不敢给孩子太多自由有时候是源于恐惧。“允许孩子做自己”是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话。我们不妨尝试把要求变成期待。
每位家长对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期待,我们希望他礼貌又懂事、优秀又上进,但是当希望太强烈的时候容易偷换概念,逐渐被“要求”代替,家长的纠结和痛苦就在所难免了。一旦家长自己的情绪受困,就很难真正帮助到孩子。如果仅仅是希望,我们会发现,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期待时,我们的内心是平和的,尽管可能仍然会有一些小遗憾,但并不苛求。
当我们放下改造、要求孩子的执着之心,便会自然地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并对孩子持续保有好奇,祝福他们,而不是苦恼于为什么孩子不是我们心目中期待的那个样子。其实,被给予了充分自由的孩子有机会最大限度的调度生命的能量完善自己,同时,孩子会因为这份尊重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相反,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当孩子没有满足要求或让父母达成心愿时,家长表现出失望,孩子也会对自己失望。而这些过于殷切的要求时常助长了亲子关系中的隔阂,使得父母的教育“心愿”更加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