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

您身边的育儿百科全书

养育一个睡眠天使宝宝

       婴儿出生后,吃得香、睡得好是健康的基本要求。的确,正处于发育时期的宝宝,睡眠对器官组织,特别是大脑的快速发育有着重要作用。宝宝拥有高品质的充足睡眠,不仅有利于TA茁壮成长,对妈妈来说,也是一件极大的幸事。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那么如何“睡”才是科学的呢?在此必须要提的一点是:建议让宝宝自己更早地独立睡婴儿床。通常,孩子出生后就可以独睡小床,两岁前完成分床,避免未来的分床困难和睡眠时与父母之间的相互干扰,也能避免婴儿产生窒息的危险。
       除了从心理和生理上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外,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睡的好习惯,对于孩子拥有高质量的睡眠至关重要。那么,哪些方法可以让家长科学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呢?

白天要有适当的运动
       足月、健康的孩子在出生几日后就可以做俯卧练习了,虽然TA还不能把头抬起来,但是会将自己的头部慢慢地挪向一侧,露出口鼻让自己自由呼吸;随着月龄的增长,可逐渐增加孩子的锻炼时间。通常,如果发现孩子晚上睡觉前必须哭一段时间才可以入睡,除了身体不适或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外,孩子运动少也是影响入睡的原因之一。
       白天,要根据孩子的月龄多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运动机会,这样有助于孩子的睡眠。

坚持每天抚触
       抚触婴儿可以增强TA的触觉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当孩子睡觉时,内心需要充足的安全感,所以每天适当的抚触能帮助孩子放松身体、安静入睡。父母可每天抚触婴儿15~30分钟,坚持到孩子6岁。

睡前最后一顿奶要醒着吃完
       很多妈妈习惯每天晚上让孩子边喝奶边入睡。殊不知,养成习惯后,孩子会把吃奶和睡觉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他们越觉得睡觉前必须吃奶,否则就不能睡觉。所以,独立入睡的好习惯是把吃奶和睡觉这两件事分开。要先给孩子吃奶,然后陪TA玩一会或者讲讲故事,最后抚触孩子入睡。

婴儿要在自己的小床上入睡
       通常,如果孩子出生后就自己睡小床,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养成独自入睡的习惯,没有睡觉必须由父母陪同的烦恼,而且将来分房容易。而婴儿时期,家人都喜欢抱着、摇晃着哄睡,这样会导致婴儿晚上睡眠质量不高、入睡困难、睡眠浅、一动就会醒,白天还常出现情绪不良的情况。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抱睡习惯,可以适当地做出调整。例如,白天适当减少睡眠、增加运动量,从轻轻摇晃到抱着,然后到停止摇晃,晚上放在小床上,抚触入睡,逐渐过渡到自己入睡。

固定睡前仪式
       与孩子一起安排好每天的睡觉仪式,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父母主导更多。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洗澡、抚摸、吃奶、讲故事、关灯、睡觉。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通常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制定睡前的活动,制作一个日常惯例表,让孩子自己来决定TA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样孩子的动力会很足,完成得也会更出色,家长只要到时提醒就可以。比如,洗完澡我们该做什么了?然后呢……固定的睡前仪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情绪舒畅地入睡。

不要半夜一醒就喂奶
       很多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按需喂奶,只要孩子哭了,尤其是夜里醒来,就说明孩子饿了。按需喂奶没有错,但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婴儿期,孩子只会用哭声来表达需求,所以,哭可能是尿了、哪里不舒服了,甚至想找人陪着玩了等。不要一醒来就喂,孩子吃几口就睡了,过一阵子又醒了……这样不利于孩子和妈妈休息。要确定孩子饿了之后,一次性喂饱。到了6个月左右,孩子便可以逐渐断掉夜奶。如果晚上醒了先看看是否尿了,然后轻拍,帮助继续入睡,可适当地给孩子喝点温水帮助过渡一下。
       白天充足的运动是孩子拥有良好睡眠的基础,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快速入眠。有了高质量的睡眠,孩子才能茁壮成长。等上幼儿园的时候,便不必担心因为睡眠问题可能给孩子带来分离焦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