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

您身边的育儿百科全书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2 你给孩子的爱有附件条件吗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最自私的。这话太绝对,但也说对了一部分。中国的父母是最擅长于给孩子有条件的爱的,各种“要听话,爸爸/妈妈就给你……” “你要是不……,我就不……”的句式用的相当熟练。这样附加条件的爱有多伤孩子,你知道吗?

生活场景:
场景1:两岁半的小麦因为妈妈睡前故事结束后总是会读首诗给他听,久而久之,居然也会背不少首唐诗。奶奶听到小麦叽里咕噜背诗的时候,很高兴,拍着手说:“宝宝真棒,真聪明,奶奶好喜欢你。”
场景2:小麦特别喜欢玩水,有的时候会趁着大人没注意的时候,偷偷跑到卫生间去玩马桶。爸爸看到后,总是很生气地和小麦说:“马桶脏,别玩水了!”小麦无动于衷,爸爸就急了:“你听不听话,不听话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啊。”


专家解析:
给孩子的爱附加条件的家长其实是自私的
       上面的生活场景其实是很多家庭都经常出现的,类似的家长只有在孩子表现乖巧、懂事或聪明的时候才会夸奖、赞美孩子,还会特别关心孩子,爱孩子,当孩子出现大人不希望看到的行为时,父母的爱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气,冷落或者惩罚孩子。殊不知,突然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内心是非常焦虑、惶恐的,他们急于想要再次获得父母的关爱,有时反倒可能做出更极端的顽劣行为。
       表面上看,这类家长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把爱作为一种奖品或者交换的砝码,用爱“逼迫”孩子就范,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父母更爱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希望自己对孩子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可能是一个拿得出手的技艺,如画画、唱歌、背诗等,可能是一份上得了台面的成绩单,满足他们想要和别的家长和孩子比较的虚荣心。不能不说这种附加条件的爱是自私的。

附加条件的爱,伤孩子于无形
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哈洛通过实验证明:孩子是非常在意父母的爱的,没有父母的爱,孩子是不能健康成长的。温暖、无条件,即时回应的爱,会让孩子感觉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可爱的,这样能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安全感。当父母把“爱”作为武器威胁孩子时,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恐惧不安的,他们特别害怕失去父母的关爱和保护。当父母无形中给爱附加了各种条件以控制孩子时,孩子会怀疑父母是不是真的爱他,这种情况下孩子安全感的建构和巩固会受到影响,也很难产生幸福感。
形成较低的自我价值感
       当父母用爱作为控制孩子的工具,表现令人满意就给你爱,不满意就撤回爱,孩子会感觉焦虑、不安,并努力用各种方式想重新获得父母的爱。当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父母的奖赏时,他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内在对爱的匮乏感,让他把自我建立在他人身上,缺乏自信,不断努力只是想要得到别人对他的认可。情绪敏感,内心容易纠结、内耗。
特别在意得失,功利心强
       有些父母习惯于和孩子说:“你取得……成绩,我们就会给你买……”来鞭策孩子,想要用这样的方式促进孩子努力、进取。其实这样附加了各种物质条件的爱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对物质产生比较强的欲望,而且做事的动机总是建立在外在的条件上,缺乏内在动机,功利心比较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就是孩子未来社交模式的模型,以后他也会这样去和别人相处,用功利的方式去要求别人。

妈妈育儿反思:
       当孩子表现不那么乖,你说的话他没有听的时候,想一想,你有没有脱口而出:“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啊。”或“你再不听话,妈妈不管你了啊”类似这样的话呢?当老师和其他家长向你告状,说孩子表现不佳时,你是不是火冒三丈,觉得孩子丢了你的脸,很想狠狠揍他一顿呢?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Yes”,你确实在平时给孩子的爱时附加了各种条件。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毫无原则,但应是不求回报的,无条件的爱。试着把孩子的人和他的行为分开来看待,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不随意评价孩子对或者错,你都会喜欢他,爱他,他永远是你独一无二的,可爱的孩子,你会给他温暖的拥抱,在他需要你的时候,给他无条件的支持和帮助。孩子不当的行为及时指出来,引导孩子意识到错在了哪里,以后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